成功案例:我来自东部的某三线城市,大学毕业后就考回了家乡,成为区里一经济部门的一名事业编女生。虽然地级市座下区的工作环境还不错,离家也近,但慢慢发现事业编和公务员有区别。于是我只能重拾书本、二度上岸,考到了隔壁县的一个偏远乡镇,妥妥成了一名乡镇公务员,这一年,我25岁,工作已经4年。

体制内调动程序及手续流程(体制内如何实现调动结束异地)(1)

虽然没有跨市,但离家100多公里、开车1个多小时,也让经常回家成为奢望,而且乡镇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周末经常要创文、禁烧、值班,“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以往在区直部门中周六周日都能双休,让原本憧憬乡镇美好生活的我吃不消了,萌生了回家的想法。

路要一步步走,事要一件件办。我认真分析了一下自己的情况,自己的劣势在于:作为乡镇公务员有5年服务期限,意味着关系只能留在乡镇层面,不能调动到上级部门,也没办法参加遴选考试。同时,家里没法给自己提供帮助,自己以前熟悉的领导也仅是科级干部,在调动这方面可提供的帮助不大。但自己的优势也很明显:自己有近5年工作经验,且大多数时间是在经济一线岗位,对经济指标考核有一定研究和经验。同时,自己目前在乡镇党政办工作,工作虽然繁忙但接触领导机会多、消息来源多,手中可利用资源也相比其他乡镇部门多。所以我给自己规划了两条路:一条路是先离开乡镇,借调到县直部门,离家近一点、也有更多机会异地调动。另一条路是在党政办苦练文字材料水平,将来通过遴选考试实现调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要选拔一批招商人员,因为外出招商经常要天南地北地跑,这让许多有家庭的公务员望而却步。而我没有家庭的负担,而且有经济一线招商引资的知识储备和工作经验,加之在乡镇党政办练就了一定的文字材料和综合协调能力,最后成功通过了选拔,从乡镇借调到了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距离回家更近了一步,这是我调回家乡历程的第一个拐点。

之后的工作中,我非常卖力地工作,特别是抓住了几次在主要领导面前的表现机会,成功让身为县委常委的一把手记住了我,通过几次接触,我了解到一把手跟我是老乡,也是从城区调动到县里的,他也顺便知道了我的情况。一年过后,市发改委负责产业项目的处室需要增添人手,就向几个县区的开发区借人,这时候我单位的“一把手”就推荐了我,其中我想既有对我工作的认可,也不乏关心老乡的意思。就这样,我成功借调到了市发改委,虽然编制还留在了县里乡镇,但是起码人身上实现了回家,这是我调回家乡历程的第二个拐点。

发改委其实是个权力单位,我所在的处室又是直接负责重大项目的核心处室,在对县区的考核中很有份量,在这里工作前途很好。但通过了解,想要调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市直部门编制少、规矩多,想要调人需要市领导层面同意,我也只能放弃了这个想法。处长后来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曾经找我聊过一次,他给我提了个思路,就是找机会调入区级机关。有一次,经常来我们处室协调工作的一位区领导,刚好是我事业身份工作时的主城区,处长就向他推荐了我,为我说了不少好话,在这位区领导的帮助下,我的编制关系从原来县的乡镇调动到区里乡镇,在乡镇之间调动不会违反5年乡镇服务期限的限制,这是我调回家乡历程的第三个拐点。现在,我的5年乡镇服务期限已经满了,在区里也积累了一定人脉和名声,身份又没有了限制,在组织的关心下,我即将把关系调到区直机关,这是我调回家乡历程的第四个拐点,也是终点,这一年,我已经30岁,工作9年了。

戏剧性的是,从25岁到30岁,5年兜兜转转,我跨了2个县区、5个单位,最后还是回到了最初的岗位、最初的桌子,不同的是身份由事业编制转成了行政编制。调动的过程也是曲折重重、曲线救国。

从我的亲身经历,也有几点建议分享给系统内的小伙伴:

第一,考公要趁早,转身份更要趁早,因为考上公务员就是从零开始,不要在这之前走太多的弯路。

第二,考异地公务员一定要想清楚,日后能不能考回来、调回来,如果不能回来自己能否接受在异地定居生活。

第三,如果想要异地调动,一定要多留心、多努力,如果选择调动这条路,那就要积累管用的人脉、练就一技之长;如果选择考试这条路,那就要苦练材料能力,同时要早做准备。

不管怎么样,在系统内会写材料是一条很好的路子,如果我会写材料的话,也许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就不至于那么曲折才调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