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肴的分类,属于饮食文化的社会性分类。相对于菜肴的地方性分类,菜式的社会性称谓有着学术上的规范,起码适合正史记载使用。地方性分类则适合民间口语传播。

国宴菜:菊花豆腐汤

社会性分类,表现在菜肴的精致程度,由受众的社会层次而决定。是菜式的系统或体系,正确称谓是“菜系”。

菜肴的社会性分类,是菜式的“体系”,可以简称作“菜系”。依此分类,共有三个:家常菜系、江湖菜系、宫廷菜系。

鲁菜:糖醋鱼

家常菜系。原生态加工,简便易做,安全营养,受众是家庭。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所以,家常菜的受众范围最大。

江湖菜系。凡是商业营运范围内的菜肴,统属于江湖菜系列。菜式极尽华丽,在普通菜式基础上,极力突出色香味型,不为营养,只为招惹顾客关注。江湖菜来自于家常菜,就是说平时家常菜里脱颖而出的菜式,必定会被饭店发现,引进到江湖菜系,加以改造,使其华丽变身。

宫廷菜系,我们叫御菜系。皇家用于自家享用,款待外宾,赐宴臣工。御菜来自于江湖菜系,出类拔萃的江湖菜,会被皇家发现,选中后由御厨加以改造,去其华丽外表,还原食物本色,但在材料材质和制作艺术上,达到极致水平。菜式看似平凡无奇,实际上材料复杂高档,厨艺高超,营养、味道和口感无与伦比。

粤菜:文昌鸡

菜肴的社会性分类,从家常菜到江湖菜,再到御菜,然后再由御菜到江湖菜和家常菜,有着递进和反哺关系,由此推动和引领饮食文化的不断发展。

譬如御菜“开水白菜”,起源于民间家常菜。来不及做菜了,切棵白菜开水烫熟,给点油盐就成菜。因为过于简单,饭店不知道怎么改造,遂被皇家御厨捷足先登。清朝御厨黄敬临跨越式引入御膳房,在烫菜的汤上下足了功夫。鸡鸭火腿瑶柱等多种上等食材,煲出高汤,烩入大白菜芯。成品菜看似跟民间家庭的开水白菜并无二致,实则已经登峰造极。然后又反哺社会,成为川菜饭店招牌菜。

地方性分类,表现在各地菜式不同的特色和风味,并以此自成系列。逻辑上与菜系不是同一关系,是从属关系。

菜肴的地方性分类,是菜式的“系列”,可以简称为“××菜”。

豫菜

譬如四川菜、鲁菜、湘菜、粤菜等等各个地方菜。如今我们把它们称作“菜系”,是不严谨的,就这样口语称作“××菜”才对。

饮食文化的发展史,具体表现在菜系的演进上。目前各个所谓的菜系,也大都把自己的发展史上溯。譬如最负盛名的“鲁菜”,就能把根子追索到商朝末年,说是姜子牙姜太公是创始人。而且引经据典,在《史记·齐太公世家》的《姜太公传略》里面,找到他老人家做红焖鸡,还有地点,就在如今的日照,当年的一次著名的战争“营丘之战”。这个红焖鸡就成了鲁菜的开山菜。

还有川菜,本来川人食辣椒不到300年,还是贵州人教会的,就是说四川吃辣椒比贵州晚。麻辣特色的川菜竟也上溯到先秦时期,为了自圆其说,才强调有了辣椒后进行了颠覆性改革,形成当下的川菜麻辣特色。

坛子肉

再说鼎鼎大名的粤菜,粤菜的起源说跟广东人一样,诚实又聪明。本来粤菜形成时间晚,那就不说多少千年以前就有,但是不能就此算了,我就说影响远大,在世界各地的影响,中餐里最大。为了证实,拉来法国大餐站台。岂止是站台,是直接叫板,我粤菜跟你法国大餐齐名啊!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们在其中发现了一个共性的东西,这就是不论鲁菜、川菜、粤菜,还是其他所有的菜,都是发源于当地,发展于当地,食用于当地,典型的地方特色菜。即便是从茹毛饮血开始创立,也还是不脱离本地。这就足以说明,当下的菜系一说,实则为地方特色菜系列,并不是“系”的本意。“系”指的是系统,即便用“系列”表达,也是系统的意思。

豫菜。能看出西湖醋鱼的影子吗

“菜系”一词的内涵,证明了各家菜系历史证据的空洞,菜系概念的混淆。

如果以地方菜,或本土菜的概念理解,就能清楚的知道,我们的中餐,包括各地特色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确实可以追溯到最远,不仅仅是茹毛饮血,而是有生命迹象就开始了,因为有了生命,哪怕是单细胞,也要吸取营养,我们叫做吃饭。吃饭就有做饭,做的多了,成千上万种,就成系列;做的时间长了,一做千万年,就有了传承。

国宴菜

本地的物产不与外地一样,饭菜味道和款式就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个本土菜式系列里,囊括所有吃的喝的,从叫花子吃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到高官大贾吃的“九转大肠”,再到皇帝享用的满汉全席。看来可以称为系列。

可是,如果把好几个系列菜放在一个区域,就像我们现在,一个中国,一个餐饮框架内,辖内多个地方特色菜系,都以“系统”的性质划分,叫“××菜系”,那么中餐就不好划分层次,因为没有系统之上的概念。总不能叫“御菜系统的豫菜系鲤鱼焙面”吧?只能叫做“御菜系统的河南名菜鲤鱼焙面”。否则逻辑上理不顺。

当然,当下的菜系一说也不是完全的逻辑混乱,也可以成立。这就是全国只剩你一家菜了,那就得把顺序颠倒过来,“系统”是你家的菜式,社会属性从属于你家菜。叫做“河南菜系统的御菜鲤鱼焙面”,才能叫着不怎么别扭。

淮扬菜

“菜系”一词的由来。

当前对“菜系”的定义是:既定区域内,因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了物产;物产决定了饮食;历史延续形成的饮食习惯,构成的具有鲜明本地特色的饮食文化。说来说去,指的还是地方菜。

这个定义本来指的是本土菜式,并没有说是系列,历史上也没有哪个朝代明确这个概念,只有地方特色的描述。譬如“南咸北甜”、“南甜北咸”之说。北宋沈括(1031-1095)的《梦溪笔谈》里,有说到“大抵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北俗也。”可见北宋以前,北方人爱吃甜,南方人爱吃咸。可是到了南宋,政治中心南移,带动了饮食文化的迁徙和突变。一直持续到明朝,搞得口味习惯颠倒过来,原来的“南咸北甜”,变成了“南甜北咸”,延续至今。

苏菜

回过头说菜系一词的来由。查遍历史,并没有找到“菜系”一说,最早的线索是清代杭州人徐珂编辑的《清粺类钞》有记载:“肴馔之各有特色者,如京师、山东、四川、广东、福建、江宁、苏州、扬州、镇江、淮安。”也只证明这些地方菜各有特色,并没用到“菜系”一词。后来到了民国时期,对待地方菜才有了称谓,叫“帮菜”,翻译过来就是地方菜。譬如本帮菜、杭帮菜、盐帮菜等,至今还有这么叫着的。帮菜称谓,《中国食经》里有明确的描述。说是在民国时期,餐饮业发展很快,各地的特色风味菜纷纷进入各大城市,因而饭店林立。为了区分不同风味的饭店,在餐饮行业里就有了口语化的“帮口”一说。譬如这家店做的是杭州菜,就叫杭帮菜;那家店做的是山东菜,就叫鲁帮菜。上海菜之所以叫本帮菜就是证明。民国时期,上海已经是国际大都市,各地特色菜饭店最密集的地方。为了区别于辖内诺多的地方菜,主要还是区别菜式特色很接近的杭帮、苏帮、宁帮菜,也是显示自身的独特地位,就叫本帮菜,《现代汉语词典》从第六版收入有“本帮菜”词条。

闽菜

“菜系”一词的出现,是在建国后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的商业部长姚依林,在对外宾介绍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时,为了让客人能够分得清哪跟哪,知道哪里的菜跟其他地方菜不同,就用了“菜系”一词,以示区别。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注意,只是按着惯例被记录在案。

到了改革开放,最先启动的市场经济是餐饮业,个体户的出现,大都是开馆子,早餐摊。我一个同学的父亲,仅仅炸个油条,还是一个人干,就挣钱买地建了五间红砖机瓦房,成为轰动全城的大事件。到了八十年代,川菜开始发力,只用普通家常菜,很快占领了各大中城市。尽管是四川家常菜,但是鲜明的麻辣口味完全征服了各地多年封闭的胃口。传菜的名声,激活了整个餐饮行业。这个时候,异常活跃的餐饮业,在攻城略地过程中,开始有了品牌意识,想到了“菜系”,要把自己的菜进行包装。

到了1992年,菜系一词终于有了官方说法,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烹饪辞典》,里面有了“四大菜系”条目。很快的,有了八大菜系、十二大菜系,就像当年流行的“帮菜”概念一样,菜系概念被社会广泛接受。

川菜:鱼香肉丝

菜系的健全和发展之路。因为“菜系”的知识产权似乎为江湖菜所完全拥有,所以几十年的餐饮改革发展之路,都成了江湖菜系的事。

有了菜系就有了名堂,名正言要顺。跟随而来的,各个菜系的健全和完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湘菜:干锅臭鱼

第一个,侧重于历史文化和概念的完善。大白话说,核心是要自圆其说。于是,找源头,编故事,很多又不按历史轨迹来,全凭着编。我就见着“固始汉鹅块”的历史故事,说是骆宾王官场失意丢了官,路过固始县,在一家酒楼喝酒,因为是名人啊,老板用地方名菜“汉鹅块”招待他。吃喝高兴了,他老先生看着窗外群鹅戏水,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了广为流传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要知道这首诗是骆宾王孩童时的作品,闹了笑话,可是却记载在百度百科里。

第二个是招降纳叛。中餐文化源远流长,很多名菜流传到各地都有。譬如江西米粉肉、红烧肉,湖南辣椒炒肉、酸豆角肉沫,河南的红烧鱼,都被很多菜系收纳,成了自己的招牌菜菜。好在餐饮业者都宅心仁厚,不去计较,只要大家爱吃就好,不管谁家名下。

徽菜

第三个是创新。创新菜依然按着江湖菜的路数,在外形、味道和名字上下功夫。闹出很多笑话,譬如黄瓜去皮叫“玉女脱衣”。但也实在促进了菜式的发展,并对家常菜和御菜产生了一些冲击。譬如家常菜也在学着江湖菜的噱头,一道普通的红油,用到几十种香料。搞的不伦不类,做着还相当的繁琐。这种现象随处可见,譬如我们这些美食领域创作者们,都持续的在头条上无偿分享厨艺。你要把菜式写的简单了,就是会招来很多反对,说你不会做菜,尽管家常菜就是那么做。就像我分享的清炖鸡,清炖牛羊肉,坚持不给任何调味料,一开始被黑的来不及,一年多的坚持这么苦口婆心,才被人们接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