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时代的背景

最好把当时的黑暗说清楚
2025-05-09 20:44:0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鲁迅是个社会批判家,他的文章是攻击时弊的。若要了解鲁迅,就要读鲁迅的书。 当前我们学习鲁迅具有重大的意义。 先从他的弱点、缺点和历史局限性谈起。鲁迅讲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鲁迅还说过,要求一本书完全没有错误,那没有一本书可读;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缺点,没有一个人配活。鲁迅也是一样的,他很认真的,非常严谨,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时候,他就讲过,日本国民性中无论有什么负面因素,但有一点确实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认真。鲁迅是很讲认真的。他认为中国人有个毛病,叫作“马马虎虎”。上海“1·28”事变以后,有个晚上,上海人噼里啪啦到处敲脸盆,放鞭炮,大声吆喝。日本海军陆战队就出动了,以为中国人要反抗,要造反了。结果没想到中国人不是要跟他们打仗,而是因为那天发生了月蚀,上海人是要从天狗的嘴里把月亮救出来,而不是在救中国,不是在救上海,也不是在救同胞。日本人喘了一口气,回去睡觉去了。这就是认真的碰到了不认真的,互相隔膜得很。鲁迅再认真也有疏漏。《呐喊·一件小事》文末注明的写作时间是1920年7月,但是我们到北京图书馆查查北京《晨报·周年纪念增刊》就可以发现,1919年12月1日《一件小事》就已经发表了。怎么可以发表在前,写作在后呢?显然是鲁迅把这篇小说的写作日期弄错了,疏忽了。 鲁迅的学问是很渊博的,我们能跟鲁迅比学问吗?他是一个浩瀚的大海。即使如此,你要从他的文章里挑点硬伤也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我们知道,1930年成立了一个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2月7日,国民党把左联五烈士连同20多个烈士一起在上海龙华给枪毙了,接着就通缉鲁迅。鲁迅为了避难,躲到上海黄陆路一家日本人开的旅店叫作“花园庄”,在那个地方他碰到一位日本学生,叫长尾景和。有一天,一位日本妇女向他问路,他苦于道路不熟,无法作答。这时,一位中国的中年绅士用流利的日语代他回答了问题,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位中年绅士就是鲁迅。 当时正值春节前后,天气很冷,花园庄旅店的大堂里,摆着一个炭火盆。有一次鲁迅在烤火,看见长尾景和也在烤火。长尾景和知道这位绅士日语很好,就问他对日本的情况是不是了解。鲁迅说日本什么地方有温泉,什么地方开樱花,了如指掌。长尾景和见他知识这么渊博更为佩服,可他不知道鲁迅在日本留学了7年。过了几天,两人又在大堂聊天。长尾问了很多医药方面的问题,结果鲁迅对答如流。长尾景和惊异地说,我们日本三个博士加起来都没有您的学问大。他不知道鲁迅是学过医的。后来他拿了一本《呐喊》,说:“先生,您学问这么大,中国有个作家叫鲁迅,在日本也很有名气,但他的书不大好懂,您能不能给我们解释解释鲁迅的作品?”鲁迅先生说:“在下就是鲁迅。”长尾景和肃然起敬,他万万没有想到眼前的这位绅士就是名震东瀛的中国作家鲁迅。这样两人的感情更为亲密,分手时,鲁迅给长尾景和题了一首诗作为纪念。1961年,长尾景和托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将这个条幅带回中国,现收藏在北京鲁迅博物馆。这个条幅上写有一首七言绝句:“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落款:义山诗。同志们,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真正的《鲁迅全集》。 鲁迅的思想非常的广泛,非常的深刻。比如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鲁迅概括为两种:一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第二种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中国历代一乱一治,一治一乱。鲁迅追求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样时代,就是中国人真正摆脱奴隶的命运,赢得做人的资格,人性全面发展的时代。大家觉得这个思想很新。但本世纪初鲁迅在《科学史教篇》中就提出过这种见解。鲁迅作品的经典地位都是无法摇撼的。鲁迅好像是蜿蜒曲折的长江黄河,千秋万代奔流不息。当前我们学习鲁迅不仅要学他的某些写作的技巧,更主要是要弘扬他的精神。因为他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民族魂”,这是鲁迅去世以后上海民众在他的棺木上覆盖的锦旗上写的三个大字。什么叫“魂”,“魂”就是精神。 鲁迅第一是爱国主义的精神,第二是坚韧的战斗精神。文化有其民族的根基,中国人不可能都去吃肯德基和麦当劳,我们还要吃我们的涮羊肉、芝麻火烧。这是文化的民族性,不能把这个和科学混为一谈,这也是鲁迅的精神。鲁迅的精神是万古长青的。 据说,李立三要发给鲁迅一支手枪,鲁迅说别给我,我怕误伤了自己人。对于左的文风,鲁迅很抵制。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事是,周扬编的《文学月报》刊登了一首长诗《汉奸的供状》,其中有“当心,你的脑袋一下就要变成剖开的西瓜!”鲁迅说,“辱骂和恐吓不是战斗”,骂一句爹娘,扬长而去,还自以为胜利,那简直是阿Q的战法。其实好的工农之中,不随口骂人的多得很,不应该染上上海流氓的习气。可见鲁迅强烈反对左的文风。组织路线上的左的倾向鲁迅同样反对。当时“国防文学”倡导者主张,谁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须要写抗日题材的作品。鲁迅就说,不写抗日题材的作品也可以抗日,《红楼梦》就不是抗日的,它也是好作品。鸳鸯蝴蝶派的作家如果要抗日你不允许吗?为什么非要写抗日题材的作品才能参加统一战线呢?“国防文学”倡导者也有右的倾向,说无产阶级如果掌握领导权就会把同盟者吓跑。鲁迅认为,统一战线必须有个核心,怎么能够把无产阶级的领导责任取消呢。跟上海左翼文化界某些领导人发生矛盾时,鲁迅是很动感情的,他见了冯雪峰就说,这些年我被他们摆布得可以。但是今天,有人把鲁迅摆在共产党的对立面,我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跟鲁迅发生矛盾的是所谓“四条汉子”,他们当时在上海是孤军作战,跟陕北的党中央失去了联系,他们的很多做法并不是秉承延安精神的,周扬并不能代表整个共产党。鲁迅否定的不是革命,鲁迅认为周扬的做法不是真正革命者的做法。鲁迅讲到,革命政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阵线政策,我是看到的,我是拥护的,我无条件的加入这条战线。所以鲁迅至死都是佩服毛主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是站在中国共产党的对立面。有些人根据他们的政治情绪来重新描绘历史上的鲁迅,很多问题被他们搞走了样。关于如何了解鲁迅,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读鲁迅的书,读16卷本《鲁迅全集》。 鲁迅是个社会批判家,他的文章是攻击时弊的,什么时候时弊消亡了,鲁迅的文章也就失去了现实针对性,仅存留其历史文献价值。现在鲁迅的书很好卖,新版《鲁迅全集》经常脱销。很多人读鲁迅的书,就是通过鲁迅作品来了解中国的过去,洞察中国的现在,展望中国的未来。鲁迅作为社会批判家,只要社会上有不公正、有苦难、有腐败,那就会有鲁迅的声音、鲁迅的身影。人们从鲁迅的作品里能够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我今天讲的只是我心目中的鲁迅,你们可以不与我一起共享。重复一句,要了解真实的鲁迅,就应该去读鲁迅的书,你不会感到深入宝山,空手而返。

回答2: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称“文教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儿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理想以自己的双手去治病救人,后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广州、绍兴任教。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有3个侄女。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回答3:

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鲁迅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鲁迅为了唤醒民众精神的觉醒和民族的解放,付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由此被中国人民誉为“民族魂”。

回答4:

hhffddertyuuuiiikmmnvcxxzs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