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矿区燕山期正长斑岩脉(K-Ar年龄为(132.63±4.28)Ma、(143.78±11.54)Ma,唐荣扬,1994)及早期斑状黑云母花岗岩脉中出现有早期剪切节理,而较晚的斑状花岗岩岩脉(Rb-Sr年龄为125.4 Ma,邵克忠等,1992)内未见该期节理。另外,在角砾岩体中常见正长斑岩角砾,角砾岩体胶结物石英的39Ar-40Ar坪年龄为(130.31±0.86)Ma,等时线年龄为(127.71±0.37)Ma(详见同位素年代学一节),这些都表明,早期构造应力场作用的时间应早于130 Ma,其主要作用时期应为晚侏罗世(145~135 Ma)。
晚期剪切裂隙中充填有石英脉,公峪矿区石英脉的39Ar-40Ar坪年龄为(122.61±0.61)Ma,等时线年龄为(122.87±0.95)Ma,角砾岩体中多金属硫化物脉的39Ar-40Ar坪年龄为(109.20±0.70)Ma,等时线年龄为(107.07±1.20)Ma,所以,晚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时间应为122~107 Ma,对应于白垩纪中期。
中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时间则应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即为135~122 Ma,相当于白垩纪早期。
与我国东部区域应力场(万天丰,1993)对比后发现,矿区早期构造应力场与中国东部侏罗纪σ1为NW向的构造应力场大体一致,中期构造应力场与白垩纪早期σ1为近NS向的构造应力场相一致,而晚期构造应力场与白垩纪中期σ1为NE向的构造应力场相吻合,反映了矿区一系列的构造活动与中国东部这一大的构造环境密不可分,即先后与伊泽奈奇(Izanagi plate)板块向NWW方向运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N及NE方向运动有关(万天丰,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