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现代构造应力场和构造运动特征

2025-05-07 15:14:1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由于太平洋板块自东北向西南对中国大陆俯冲,印度板块自西南向东北对欧亚大陆顶撞,而菲律宾海板块又自东南向西北对中国大陆推挤,在这样统一应力场的作用下,构成了合肥盆地的现代构造应力场背景。如郯庐断裂带在中生代有左旋平移运动,可能是菲律宾板块向西北方向推挤的作用,而现代它却作右旋平移运动,应是太平洋板块自东北向西南推挤所致。在喜马拉雅运动的基础上,合肥盆地晚新生代以来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主要为大面积的掀斜升降、断裂活动及其所控制盆地的演化、火山活动、地震活动等。新构造时期以来,合肥盆地断裂的活动性主要表现为一些老断裂的继承性活动,同时也有新生性。处在晚新生代盆地周缘的断裂,控制着盆地的形成与发展,盆地的长轴方向与断裂展布基本一致。现代水系的展布受断裂控制亦十分明显。活动断裂的展布方向主要有四组:北北东、北东、北西、北西西向,它们的规模不等,且互有切错。断裂的运动方式: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大多数表现为右旋或左旋,同时兼有拉张或挤压性质,而北西向断裂则表现为左旋者居多,为张性或张扭性质。

图3-33 合肥盆地燕山期中期(a)和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b)构造应力场分析示意图

图3-34 合肥盆地及其邻区二级以上地震频次图(1973.1~1984.5)

新构造时期的褶皱构造不强烈。断陷盆地一般呈箕状,为单斜构造,它们轴向均为北东向,表明是在北西-南东向的主压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合肥盆地构造活动相对稳定,根据地震台网观测,合肥盆地周围六级以上的地震几乎没有,只有几次5级以上的地震。图3-34为合肥盆地周围二级以上地震频次图。根据震源机制解、地应力解除、地震台小震平均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等数据表明合肥盆地所处的华北区块新生代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北东东方向。

正是由于合肥盆地在成生过程中,经历了多期应力场的转换(大别造山带的多次逆冲推覆和伸展以及郯庐断裂带的多次走滑拉张和挤压),盆地中的断裂构造带普遍成为具有冲断-伸展-走滑形变的构造复合体。并且往往伴随多次的构造应变造成了盆地内断层的多次反转。这构成了整个合肥盆地构造样式和油气形成并聚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