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是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简称。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
CPI是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简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二者存在以下四种情形:
1、高增长低通胀。
主要特征是GDP高速增长和CPI 的低位稳定并存,表明宏观经济处于良性运行的轨道,这是一个社会追求的最重要的经济目标。我国1997年至2007年的10年,就是典型的高增长低通胀,这段时间是经济的“黄金增长期”。
2、高增长高通胀。
主要特征是GDP的高速增长与CPI高位运行并存。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国民收入大幅增加,社会需求增长较快,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价格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此时,由于经济高速运行,所以即使通胀压力较大,整个社会压力也不是很大。但如果分配不公,容易出现穷人补贴富人的情况,从而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我国在1992年至1995年期间就处于这样的阶段。
3、低增长低通胀。
主要特征是GDP增长较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的同时CPI也处于低位运行状态。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缓慢,则国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需求减少,从而使得产品价格下降,CPI 降低。促进经济增长成为整个社会的首要目标,可以采取适当的通货膨胀政策来刺激生产。央行和政府会采取扩张性的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增长。我国在1988年至1991年期间就处于这样的阶段。
4、低增长高通胀。
即经济停滞通货膨胀,俗称“滞胀”。主要特征就是GDP增长比较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但同时物价上升加快,通货膨胀率一般超过5%甚至更高。滞胀要比单纯的通胀更可怕,对一个社会的破坏性更大。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还未出现此类经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