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速凹槽的速度结构与地质属性

2025-05-06 17:02:1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伦坡拉盆地(图3-10)位于德庆-龙尾错剖面上200 km距离处(图3-3),地表为速度小于4.9 km/s的低速小盆,位于低速凹槽的南部边缘。低速凹槽沿测线上的长度约100 km。

盆地宽为10~30 km ,上部为陆相第三系,厚约4000~5000m,两侧为中生代地层,底部为中古生代地层,总厚度达15000m(青藏油气区石油地质编写组,1990)。高瑞琪(2001)强调寒武-奥陶系总厚有1000m,主要为厚层灰岩夹白云岩,可能所谓的古生代以来是指寒武-奥陶纪以来的地层厚度。上述两项地层厚度相加已达20 km,这一数据与低速凹槽中的5.8 km/s的速度层深度相近。灰岩、白云岩互层的速度一般不超过6.0 km/s。蒋忠惕(项目组成员)认为盆地内第三系厚度可达5000m,第三系之下为白垩系与侏罗系,厚度可达10000m,未见上三叠统。侏罗系的底部为时代不明的复理石建造,含有洋壳物质,为一较厚的混合层,将其地震波速度提高到6.3~6.5 km/s,即表现为洋壳或下地壳的特征。盆地东部钻井打到700m见到奥陶系,表明盆地内东西向的变化可以很大。赵政璋等(2001b)提出南羌塘的沉积地层大体是全的,下侏罗统之下应为三叠系。沿扎加藏布有蛇绿岩分布。肖序常(2000)认为,蛇绿岩形成于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其上覆盖着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如此则早侏罗世-中侏罗世的地层就应有洋壳沉积了。总之,本区内第三系之下和侏罗系之下的地层发育情况现在还未完全确定,也可能是不同地区地层缺失情况有所不同,将来应当进一步加以查明。

图3-10 伦坡拉盆地地质剖面图

(据中国石油地质志)

1—洪积-河流相;2—河流相;3—河流-滨湖亚相;4—滨湖亚相;5—三角洲亚相;6—基岩;7—泥灰岩;8—半深湖亚相;9—浅湖亚相;10—岩相界线;11—深湖亚相;12—三角洲-浅湖亚相;13—地层界线;14—正断层;15—逆断层

E3d1—古近系(渐新统)丁青组一段;E3d2—古近系(渐新统)丁青组二段;E3d3—古近系(渐新统)丁青组三段;E1-2n1—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牛堡群组一段;E1-2n2—第三系(古新统-始新统)牛堡群组二段;E1-2n3—第三系(古新统-始新统)牛堡群组三段;E1-2n4—第三系(古新统-始新统)牛堡群组四段;J-K—侏罗系-白垩系;P1-M2—下二叠统-中生界;F—古近系

磁测结果给出南羌塘盆地内磁性层的深度在5~7 km左右(赵政璋等,2001 a),如果这一磁性层代表了下二叠统底部的玄武岩层,则低速凹槽内第三系以下的白垩—二叠系的总厚度将不会超过2~3 km。显然,这一地层总厚度显得太薄了。如果这一磁性层代表了中侏罗世的洋壳,计算出来的地层的厚度就合理了,但是其下面的沉积层又代表了哪些地层现在还很难解释。在东部,磁性层的深度在9 km左右,即较西部加深了2 km,而奥陶系又很浅,这样磁性层又代表着什么?对此还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由于本区磁场强度太弱,磁测结果的可信度并不高,所以还必须再做工作,并要用其他方法进行校验。

关于5.9~6.3 km/s这一速度层的地质属性,按照通常的解释,它应当代表变质结晶基底层和上地壳层。但是蒋忠惕认为不可能是老变质结晶基底,因为本区没有见到老结晶基底的出露。怎样去解释,需要进一步探讨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