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孔融是怎么死的?

是饿死的!谁让他傻呢 !还让什么梨~~结果自己饿死!
2025-05-07 16:56:09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吧,那时候家长还经常教导我们要把好东西让给比自己年长的人,做一个懂得谦让的好孩子。那么那个懂礼貌、会谦让的好孩子孔融最后怎么样了呢?

孔融当时是把梨让给了哥哥孔褒,孔褒也用生命还了孔融这个人情。当地有个官宦人家经常仗势欺人,欺压百姓,一位士大夫看不过去就上书告状,官宦家知道后当然饶不了这个士大夫,诬陷他勾结同党,然后朝廷下令捉拿士大夫,士大夫逃到孔家门前,孔融收留了士大夫。朝廷知道后拿孔家问罪,说他们私藏逃犯。孔融倒是个敢作敢当的男子汉,愿意一人承担责任,可孔家觉得孔融还小,承受不了这一切,于是让孔融的哥哥孔褒当替罪羊,孔褒因此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后来孔融为曹操卖命,却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甚至连曹操都不放在眼里,认为曹操无论在学识还是能力上都比不上自己。当别人提出想法时,孔融总能想出各种理由反驳,还自以为自己考虑全面,能从他人看不到的角度想问题,久而久之别人都觉得他是故意在抬杠,很是招人厌。而且孔融喜欢在家里大摆筵席招待文人墨客,引起了曹操的怀疑。恰好此时有人诬告孔融,曹操借此机会将孔融及其家人全部杀害了。孔融如此自命不凡的人,最后却连个给他收尸的都没有,实在是可悲。

孔融言辞过于激烈,曹操禁酒之令,孔融多次反对,言辞过于侮慢,说尧不喝酒不能成圣,夏桀、商纣因为美色亡国,现在却不禁止婚姻。孔融言论多是如此,在当时,这属于偏邪跌宕,不拘正理,这种言论是十分不被认可的,孔融又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名重天下,曹操是很担心这种不正的言论思想扩散的,就十分不喜,然后郗虑见风使舵,就用计把孔融的官免了。

后来又拜为太中大夫,但是积怨已深,这时候路粹就开始给他钩织罪名,比如孔融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就是不加帻。比如他说: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就是说他是孔子之后,《史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这里的圣人说的是商汤,而孔子的六代祖孔父嘉被宋华督所杀,而卯金刀就是刘。这有点“谋反”的味道。

比较有名的就是孔融的父母无恩论,这个我支持,父之于子,当有何亲,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缻中,出则离矣。父子之间没什么恩情,只是性欲罢了,而母子之间,就好比把东西从缶中到了出来而已。类似的还有很多,就以此为名把他杀了,下狱弃市。

回答2:

被曹操杀! 孔融成人之后,先后担任过北海相,青州刺史,少府,大中大夫等职。在职期间,除了空发议论,作一些修复城墙重建学校的形象工程之外,基本没干过什么足以证明他有政治才能的事。还得罪了很多人,包括曹操集团的利益! 最后因写文章触犯曹操而被杀! 详细: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社会思潮渐趋解放,儒家思想已经不能完全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了。孔融虽然身为圣裔,自幼习儒,但由于时代风气的影响,再加上他耿介豪纵的性格,其言论行为常有出格之处,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孔融时常不穿官服,不戴头巾,便装出行。在孔融心中,所谓孝道也是不足守的,他甚至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这种离经叛道的言论,谁能想到竟然出自他这位孔圣人的子孙之口呢?我们再联系到当时汉代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什么王祥卧冰、郭巨埋儿等无稽之谈不断见诸正史,那么,我们不得不佩服孔融的胆识了。 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早年刚刚踏入仕途,他就初露锋芒,纠举贪官,“陈对罪恶,言无阿挠。”董卓操纵朝廷废立时,他又每每忤卓之旨,结果由虎贲中郎将左迁为议郎。后来在许昌,孔融又常常发议论或写文章攻击嘲讽曹操的一些措施。太尉杨彪因与袁术有姻亲,曹操迁怒于彪,打算杀他。孔融知道后,顾不得穿朝服就急忙去见曹操,劝说他不要横杀无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并且声称:“你如果杀了杨彪,我孔融明天就撩起衣服回家,再也不做官了。”(《三国志·崔琰传》注引《续汉书》)由于孔融的据理争辩,杨彪才得免一死。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其子曹丕纳袁绍儿媳甄氏为妻,孔融知道后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姐己赐周公。”曹操不明白这是对他们父子的讥刺,还问此事出何经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当时连年用兵,又加上灾荒,军粮十分短缺,曹操为此下令禁酒,孔融又一连作书加以反对。对于孔融的一再与自己作梗,曹操是早怀嫉恨的,只因当时北方形势还不稳定,而孔融的名声又太大,不便对他怎样。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着手实施他的统一大业的前夕,为了排除内部干扰,开始对孔融下手了。他授意丞相军谋祭酒路粹诬告孔融“欲规(谋划)不轨”,又曾与祢衡“跌荡放言”。罪状就是孔融以前发表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那段言论。这样,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弃市,妻子儿女同时遇害。 孔融的死固然很大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但与曹操的妒贤害能也不无关系。今天为曹操翻案的人无不称道他的爱贤、求贤、用贤,然而同时也忽略了曹操有时不免心胸狭窄,妒忌贤才、扼杀贤才的另一面。曹操的诛戮孔融、杨修、崔琰、华佗,以及借刀杀祢衡,不都是最明显的例证吗?

回答3:

被曹操杀了,具体见下面对孔融的分析 三字经有云: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一个四岁的孩子就懂得谦让之道,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注意,后来以他为楷模浇铸出来的成批作品,可没法跟这个始作俑者相提并论)。 有关孔融,还有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孔融十岁,随父到洛阳,时李元礼有威名,登门者须隽才之士或有清誉,又或是中表亲戚,阁人始肯通传,孔融独自到李府,向门官言道:“我是李府君亲。” 门官为他通传后请人府相见,李元礼问道:“君与仆有何亲?”,孔融对日:“昔先祖仲尼(孔子)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有问礼之谊,是以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此言出自一个十岁幼童之口,李元礼及在座宾客莫不奇之。时有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得闻此事,便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能佳。这倒是很常见的事,不过却是对孔融的不以为然。没想到孔融应声答道:“想君小时,乃当了了。” 这里用了一个歇后手法,意思说陈韪现在是“大未必佳”。陈韪遭此反击,大为尴尬,一时语塞。一个十岁的孩子,一句话堵得名士张口结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实在令人赞叹。 但是孔融的神童段位,仅仅停留在辩捷的层次上。而这种没有智慧作后盾的辩才,除了得罪人之外,于人于己,实在没有更好的用途。孔融成人之后,先后担任过北海相,青州刺史,少府,大中大夫等职。在职期间,除了空发议论,作一些修复城墙重建学校的形象工程之外,基本没干过什么足以证明他有政治才能的事。 大凡能说会道而又不甘寂寞的人,对于干活的人总是指手画脚一百个不顺眼,孔融也没跳出这个窠臼。他依附于曹操的翼护下,得以在盗贼蜂起的军阀割据时代作着“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的香梦,但是对于曹操的政策却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如果说他劝阻曹操伐刘备是“兴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虽然迂腐但是还带着点为天下计的味道,那么他为讽刺曹丕纳甄氏而编造的“想当然”的故事,就纯粹属于徒逞口舌之利,完全是过把瘾就死的嬉皮士心态。 三国时代的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通常有着惊人的耐性,但是曹操的耐性终于还是被逼到了极限。 公元208年,曹操把孔融满门抄斩。当时还有一个令人凄然的花絮:孔融被捕的时候,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专心地做着某种游戏。孔融还怀着一种侥幸心理问使者:“我好汉做事好汉当,能不能放过我的孩子?”没想到他儿子秉承了他的硬骨头精神和早慧特征,慢慢说道:“父亲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两个小孩子口中造出的。从这寥寥数语中可以看出,他的孩子在遗传了他的口才基因之外,还有着超乎他上的非凡见识。可惜历史没有给这两个小孩一个充分表演的机会就匆匆将其扼杀,使人掩卷兮长太息。 孔融除了作政论,还能诗,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把他与王粲等六人相提并论,故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

回答4:

被曹操杀死的.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文举,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孔融少时成名(著名的孔融让梨讲的就是他的故事),几次辞谢了州郡的辟举,于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后汉书·孔融传》,以下引文凡未另注明者均出自此处),开始步入仕途。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东汉郡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为相,因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孔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这时曹操专权,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每多乖忤,终于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曹操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