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绝伦的明代壁画上,为何钉了几颗钉子?

2025-04-19 14:22:3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近日,北京西郊翠微山上,一座名叫“法海寺”的不起眼儿的小寺庙,经过闭门修整,正式恢复对公众开放,让这里美超敦煌的明代壁画重见天日,甚至有人说,“到北京,就不能不到法海寺。”也让我们重新了解曾经发生在这个小寺庙身上,尘封多年的故事。

明朝正统四年,大太监李童做了个梦,梦里有仙人为他指了一块风水宝地,李童在京西翠微山的南麓,找到了他梦中的宝地,于是他在这里建了一座寺庙,并由明英宗亲提:法海禅寺。

经查,原来是借住在法海寺的部队中,有位小战士为了晾衣服,在壁画所在墙壁上钉了几颗钉子。其中一颗钉子上下有一条长约7尺的裂纹。

同年4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要求“设法保护”。同时,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听闻此事后,又将此上报文化部,由当时的文化部部长茅盾亲自签署,要求“已经定好的钉子就不用拔出,未钉死的轻轻地把它们钉进去,以免拔出时再毁坏”。

当初钉钉子的小战士被批评教育,该部队也撤出了法海寺。就这样,法海寺壁画在被大面积破坏之前,得到了细心的保护。

法海寺壁画静静地被保存在暗黑的大雄宝殿中,为了保护这保存至今近600年的国宝,现在观众只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参观,凭电筒的微弱光芒观看壁画的局部。但是,看过的人无不赞美绝伦。


以法海寺十铺壁画中最受推崇的《水月观音》为例,其最为人赞叹之处既是观音菩萨所披之透明纱巾,皇家画师们用48根金丝组成得六棱花瓣来表现纱之薄如蝉翼,其细微与精妙是难以复刻的。这就是壁画创作技术顶峰的一个标志。